言情小说笔趣阁 > 长江,忧患的母亲河 > 第1章 ? 第02章 洪灾连年袭击长江

第1章 ? 第02章 洪灾连年袭击长江


长江是母亲河,她哺育着两岸儿女,温和的时候她造福于人类,但儿女的不敬,又常使他发怒。1998年、1999年的两次特大洪水,许多人恐怕记忆犹新,甚至感到恐惧。作为一名一线的记者,桂慧樵参加了这场抗洪的战斗。他深知:采访也是一场抗战。

        当他站在长江边上,看到这样的情景:滚滚流过的江水使江面变得更宽了,许多停泊在岸边的轮船甚至高出了临江的楼宇。江水已超出汉口城区平均高度1米多,长江成了名副其实的“空中河流”。长江第二次洪峰正在缓缓通过武汉。

        其实,洪峰的到来早已在预料之中,进入6月,洪水来势汹汹,芜湖告急、苏州企业被淹、太湖出现高水位、九江防汛进入临战状态,7月7日第一次洪峰通过武汉……消息传来,人们不禁担心:长江,能抵住’99大洪水吗

        洪水来势凶猛

        1998年6月15日进入梅雨期以来,长江沿岸降雨不断,随着汛情的不断发展,加之川湘鄂的来水交汇下压,下游洪水宣泄不畅,对上形成顶托,以致千里江堤呈现高洪水位压顶之势。

        7月4日8时,湖北省监利、螺山、武汉、黄石、武穴和江西省九江、湖口均突破警戒水位,并呈上涨趋势。湖北省委、省政府迅速作出紧急部署,调兵遣将,奔赴长江防洪第一线,当日全省共上劳力11万人,其中干部8093人。

        同一天,武汉关水位突破警戒线,武汉市防汛进入实战。在市辖区内的长江、汉江全长800公里长堤上,按每公里3—6人布防的3万防汛大军枕戈待旦。与此同时,全市184座沿江闸口也按防汛预案要求封堵完毕,为迎战第一次洪峰作了充分的准备。

        7月6日,长江武汉关水位达2730米警戒水位之后,不到一个月连续出现三次大洪峰,且水位节节攀升。到20日,沙市至九江(除武汉、黄石外),全线突破1954年最高水位,为有史以来第二高。为了掌握水情,了解导致近年来水患频发的原因,桂慧樵除了深入到长江沿线几处险工险段、港口码头进行实地采访外,还抽出时间走访了一些水利专家,陆续向报社和有关新闻单位发稿。

        就在洪水到来的危急关头,他带着一名实习生,告别报社和家人乘长途汽车赶赴抗洪最险要的地段——洪湖。在前后历经40多天的采访中,先后深入到监利、沙市、石首、公安和洞庭湖一带,与其他新闻界的朋友一道到最险要、最危急的江段,捕捉新闻信息,采拍动人的抗洪画面。

        7月9日晚10时,由于长江回流冲刷,在荆江著名险段调关矶头,刚刚加培的堤身被冲刷成吊坎,水位已超保证水位058米。20分钟之内,50台拖拉机载着抢险物资上了大堤,千余名民工开始分段抢铺防水彩塑布,打防浪柱,抛石投袋。尽管风高浪急,涛声拍岸,但民工们斗志不减,在灯火的闪烁中,防浪柱与彩塑布在江堤上快速伸延,阻挡洪魔的进攻。

        7月11日,长江监利段水位已经第六天突破3657米的保证水位了。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洪峰冲击下,长江干堤只出现了一次管涌和四处散浸,而1997年第二次洪峰过境时,水位比1998年同期低024米,险情却多达60处,且有多处恶性管涌发生。尽管当时高水位期间无大险情,但监利5万名防汛员工仍百倍警惕,坚持24小时不间断查险,发现隐患及时清除。

        8月5日,桂慧樵带着实习生许凯在结束对荆州市交通局的采访后,决定赶赴情况最危急的石首。但等了一上午仍没车来,下午3时许,军车来了,征得部队首长的同意后,他们上了车。经过5个多小时的长途“行军”,车队到了石首。这时夜幕早已降临,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交通局采访。

        当得知8月8日公安要分洪的紧急情况后,他们又萌发了去公安的念头。由于洪水大,加之公安要分洪,一些客车都停了班,其他车辆也不通,进公安比登天还难,况且沿路设障检查,有车也难进城。怎么办?如果放弃这次采访机会,不仅未完成社领导交给他的采访任务,也不能亲身感受到分洪的悲壮场面。于是,在市交通局的策划下,他们将进公安的路线作了些变更,即由公路改为水陆兼顾(石首乘船到新厂,再由新厂过江到公安的麻豪口)。

        6日下午,桂慧樵在结束对石首的采访后,迅速赶到渡口搭乘去新厂的汽车。当他们采访完在新厂执行灾民转移任务的石首市交通局曾凡银副局长之后,又打听第二天去公安的路线。曾副局长告诉他们,如果深夜和明天有运送灾民的船,你们就搭灾民船过去,但到县城阧湖堤还有60公里的路程,只有过了江再想办法。

        不等天亮桂慧樵就起来了,连早点也来不及吃,背着行李包快步赶到港监所,结果一打听公安无灾民过来,他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时间对他们来说比什么都重要。万一分了洪他们想进公安也进不去,为此必须当天上午赶到。时间不等人,无奈他们只有来到新厂镇防汛指挥部求助,他们乘上一艘快艇在波峰浪尖上搏斗了20多分钟,顺利抵达麻豪口,上岸后桂慧樵一口气跑了二公里路才找到麻豪口防汛指挥部,指挥部一位负责同志对他们讲,这里到县城还有60公里,不仅公路被封堵,就是有车也难进城,况且现在一辆车都没有。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返回新厂算什么前线记者?“不到长城非好汉”才是他们的目的。正当他们背着包踏上去县城阧湖堤的征途时,一位负责同志喊住他们说:马上有一辆救护车从县城里来到附近村庄接一位因抗洪而受伤的村干部。他们耐心地在大堤上等待,可是等了半个小时仍不见这辆救护车,无奈,他们俩又背着50多斤重的包继续赶路。当他们步行了半个多小时后,突然一个白点在他们眼前闪现,这辆救护车终于离他们越来越近了。他赶紧招手拦车,车停了下来,桂慧樵说明情况后,上了那辆救护车,才赶到县城,及时向报社发稿。


  (https://www.yqwxw.cc/html/62686/62686842/498438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qwxw.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yqwxw.cc